盧勝彥文集第273冊《 禪機對禪機 》心花朵朵開 兩手分付


荊門軍玉泉謂芳禪師。 
僧人問謂芳禪師: 
「從上諸聖,以何法示人?」 
謂芳禪師不語。 
只拈起拄杖。 
僧人問謂芳禪師: 
「學人不會。」 
謂芳禪師答: 
「兩手分付。」 
僧人還要說什麼。 
謂芳禪師舉拄杖便打。
 
盧師尊開解: 拈起拄杖,有二個意思:
一、    無相。 
二、    ー心。
兩手分付,有二個意思: 
一、色 。 
二、空。 
盧師尊告訴大家: 
「從上諸聖,就以此法示人。」
這就是:「禪機對禪機」。
 
盧師尊說:
我們學習禪定,最主要的目的是「三摩地」,三摩地即禪定(智慧)。
三摩地有兩種層次: 
一、有相三摩地(有所緣)。 
二、非相三摩地(無所緣)。 
在學習三摩地方面,有兩種方法:
一、 習坐。 
二、無執。 這種學習,最終會達到: 
一、終止輪迴。 
二、佛性獨耀。
我們學習「密教」也是一樣的依次第而修法:
一、大禮拜、大供養、四皈依、四無量心、觀想、持咒、手印…………….. 。(生起次第)
二、入三摩地。(圓滿次第) 
另外又分: 
一、外法。(初灌)
二、    內法。(二灌) 
另外內法又分: 
一、無上密。(三灌) 
二、大圓滿。(四灌)
整個佛教的教義,其實是「佛性」,佛性也一樣有二:
一、整體的佛性。(無我) 
二、個體的佛性。(有我) 
認真的說,修行要去掉兩個障礙: 
一、煩惱。
二、執著 。
(如果達到了「無我」,煩惱也斷了,執著也斷了)
涅槃也分二: 
有餘涅槃。 
無餘涅槃。
據盧師尊所知道的,法爾本然的時候,其實是完全融合的。(一拄杖)
由心物、色空、有無、善惡、內外、等等等等………… 。
(兩手分付) 
我這樣說,明白嗎?